歌唱永不褪色的南泥湾精神,做新时代“追风人”

时间:2022-01-18 20:44:15阅读:3515
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指导,IPTV总分平台共同承办的《一首歌一座城•精品展播季》系列作品,于1月17日起正式登陆IPTV歌城专区,优酷、腾讯、爱奇艺等全网二十余家新媒体平台同

      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指导,IPTV总分平台共同承办的《一首歌一座城•精品展播季》系列作品,于1月17日起正式登陆IPTV歌城专区,优酷、腾讯、爱奇艺等全网二十余家新媒体平台同步亮相展播。其中,陕西音乐故事作品《南泥湾》以五组人物经历为切入点,围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生动展现了南泥湾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和南泥湾老百姓努力奋进的精神面貌。

      从“烂泥湾”到“好江南”,南泥湾精神“开花结果”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大规模“扫荡”、国民党顽固派封锁和严重的自然灾害,使抗日根据地物资供应面临极大困难。在严峻历史关头,党中央、毛泽东同志号召广大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以实现自给自足。

      1941年,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遵照党中央指示,分批开赴南泥湾,“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响彻在这片土地上空。短短3年时间,战士们不仅把荒凉的南泥湾改造成了美丽的“陕北江南”,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南泥湾精神。

      今年76岁高龄的侯秀珍老人是原三五九旅七一九团九连副连长刘宝斋的儿媳妇。2020年底,她自筹经费40万建成家风馆,陈列了近百幅南泥湾大生产期间珍贵的老照片,每天为游客讲解南泥湾精神。刘宝斋开荒时用过的老镢头也一直被老人珍藏着,它见证了波澜壮阔的南泥湾大生产,也记录着侯秀珍一家的家风传承。侯秀珍说:“没有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就没有绿水青山,这就是我们南泥湾精神……时代不一样了,我们也不能忘本,我们要扛好新时代的老镢头。”

      用歌声唱响南泥湾精神,助力“陕北好江南”建设

      1943年,延安鲁迅艺术学校的秧歌队赴南泥湾慰问,为三五九旅精心准备了秧歌舞《挑花篮》。《南泥湾》是其中一首插曲,诗人贺敬之结合自己对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的感受,特别是对第三五九旅垦荒南泥湾的深刻体会进行作词,作曲家马可则采用陕北民歌的调式为其谱曲。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们唱一唱,唱一呀唱……”整首歌曲旋律优美,热情歌颂了八路军战士把荒凉的南泥湾改造成“陕北好江南”的壮举,在慰问演出中大获成功。随后,这首《南泥湾》在陕甘宁边区迅速走红,并很快传遍大江南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南泥湾精神从此由延安传播到全国各地。

      做“新时代追风人”,让南泥湾精神代代传

      “为什么往年的南泥湾处处是荒山”“为什么现在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在《南泥湾》音乐故事作品中,我们将和延安市宝塔区姚店镇振华学校的学生们一起,探寻南泥湾精神的深刻内涵。

      延安市宝塔区麻洞川乡金盆湾村是三五九旅部旧址所在地。作为三五九旅老战士的后代,今年53岁的张锁三传承着父亲的优秀品质,始终以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担任村主任期间,他带头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和村民们一起建设美丽乡村。从广场舞、大秧歌,再到皮影戏、剪纸,如今当地群众不仅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精神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在新兴产业发展上,南泥湾精神更有着生动的写照。陕西省子长市李家岔镇风能资源丰富,当地党和政府利用这一优势着力打造绿色能源基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过去2年里,新能源行业工作者们在当地建起了96台风机,一年正常发电6亿度,使当地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些坚守在新能源战场上的 “新时代追风人”,他们让风刮来的不再是黄沙,而是照亮人们幸福富裕之路的明灯。

      从现实生活的跨越,到红色精神的传承,再到新科技发展,陕西人民把喜悦心情、崭新故事唱进《南泥湾》音乐故事作品中,多维度展现了历久弥新的南泥湾精神。相信不仅是振华学校的学生,观众也能在歌声中对南泥湾精神有更生动的了解。更多音乐故事作品即将推出,敬请关注《一首歌一座城•精品展播季》!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
      --== 选择主题 ==--